3月22日14点30分,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54会议室如期举办。2018级硕士研究生刘鹏飞同学做《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质量水平格局与相关因素分析》主题汇报,滕堂伟教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
刘鹏飞同学从研究意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启示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他对中国城市“三生”空间进行评价并归纳城市“三生”空间评价的研究进展,以此提出论文的创新之处:突破了以往“三生”空间研究主要关注大尺度国土开发的局限,深入到城市尺度,从这个“三生”空间矛盾集中地评价分析“三生”空间质量和分布格局。
接着,刘鹏飞同学构建文章的理框架,提出何为城市“三生”空间,以及三个空间之间的联系。随后,他提出城市“三生”空间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最终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三生”空间总体优化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城市“三生”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呈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递减趋势。具体来看,东北地区生产空间塌陷尤为明显,生活空间形成东高、中平、西低三层结构,生态空间的热点区域和四类城市的分布相对散乱,与生产和生活空间有显著区别。在计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时发现,生产和生活空间质量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优化之间相辅相成,生产力的发展为生活空间优化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生产和生态空间质量指数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不少城市的生产和生态空间质量水平反差较大。
最后,刘鹏飞同学分析了城市“三生”空间的影响因素,分别包括人口规模和行政等级、人均GDP、城市职能、城市群。同时,他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应当充分释放中国城市“三生”空间的优化潜力,尤其是要注重“三生”空间的协调优化,统筹兼顾,补齐短板。政府应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提高人均GDP水平和城市职能综合性,培育发展成熟城市群。
刘鹏飞同学汇报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有些同学质疑城市生态空间与人均GDP之间的负相关性,刘鹏飞同学认为这个原因有些复杂,本文没有采用因果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还有待深入。有同学对评估体系所用数据的年份进行提问,刘鹏飞回答他大部分都为2015年,缺失的数据用相关年份进行代替。还有些同学对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学术面对面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滕堂伟老师对报告和讨论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文章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主要创新点,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鼓励同学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学术前沿,将科学问题和实践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撰稿:陈宇奇
摄影:陈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