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下午2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54会议室举行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2017级硕士许佳琪作题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的空间动态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报告,学院副教授杨浩然老师受邀评议。
国家间贸易已成为连接资源丰富和匮乏地区的重要纽带。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资源,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农产品的贸易关系日益复杂。较强的贸易总是发生在邻近国家之间,并且存在重要的核心——边缘结构,异质性和马太效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农业贸易的主要参与者,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贸易格局如何?它与国际农业贸易具有相同的特征吗?
许佳琪的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科学以及世界系统理论,对过去10年一带一路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网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动态视角来研究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变,并反映了网络中各国地位的变动。最后,探究了文化相似性、贸易协议、经济差距、国家边界、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对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地区,农产品贸易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具有异质性,等级层次性和模块化的特性。网络中的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大量的贸易联系,而较大的贸易量仍集中在少量的区域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例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该贸易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其核心由几个亚洲国家组成。在模块化分析的基础上,农产品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划分为具有地理聚类性质的四个模块。
杨浩然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首先,杨老师高度肯定了研究的完整性和学术性,认为研究从网络分析角度,整体刻画了“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联系强度与空间网络,通过较为完整的数据从动态角度解释国家的贸易演化关系,具备学术研究上的贡献。随后,杨老师就变量选取的理论探讨、截面与面板模型的选择、地理邻近性的理论预设与实证结果不匹配等方面提出建议。
撰稿:陈宇奇、刘婷婷
摄影:陈宇奇、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