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学术面对面|2018级硕士生梁新怡、王艺晓、张楠翌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28浏览次数:201


 2020925日上午1000,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场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39会议室如期举办。2018级硕士研究生梁新怡、王艺晓、张楠翌同学分别作题为《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海都市区就业可达性对居民收入的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的报告,学院副经理滕堂伟教授受邀评议。

梁新怡同学基于中国企业专利被引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Tobit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知识主要流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核心国家;在此过程中,地理距离、知识通道通达性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越近、知识通道通达性越好,中国跨境知识溢出强度越大;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及东道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层级对中国跨境知识溢出无显著影响。

为了弥补以往居民就业可达性与个体收入因果关系研究的不足,王艺晓同学基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在控制了居住自选择等因素后,研究了上海都市区以街道为空间单元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分布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王艺晓同学在报告中指出:上海都市区存在明显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就业可达性指数呈环状分布,郊区存在就业次中心;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位决定收入的证据。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未来政策可以从提高居住区位的就业可达性着手。

张楠翌同学通过对海丝之路沿线港口航运服务业网络的关联模式特征分析发现,伦敦-新加坡(567)、香港-新加坡(547)、伦敦-香港(541)是三组最重要的联系城市对,这三者在航运服务网络中有着较高“话语权”;上海-香港(486)、北京-香港(432)、北京-上海(424)在国内城市对联系中排名前三,是中国国内最重要的联系组合。通过对航运服务业网络的层级聚类分析发现,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少数重要的节点城市,等级间的差异比较显著;亚洲航运服务业在航运服务业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海丝之路航运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哑铃状,欧洲、东亚、东南亚最为密集,中亚、西亚、大洋洲、非洲等城市的航运服务业对外联系有限,伦敦、汉堡和巴黎处于网络枢纽地位,香港、新加坡、北京和上海是东亚、东南亚的枢纽城市,中亚、西亚地区除了迪拜外,重要城市分布少,网络联系度较低,悉尼、墨尔本是大洋洲的重要枢纽,而非洲没有重要城市的分布。海丝之路的高端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城市;中端航运服务业中分别有13个和9个亚洲城市跻身货代物流和船舶代理前20强,证实了随着全球航运重心转移到亚洲,货代物流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亚洲;低端航运服务业方面,非洲城市在仓储服务业表现突出,亚洲和欧洲城市则在船舶修造业占重要地位。


与会同学在认真听取三位同学的报告后,就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研究方法、某些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滕堂伟老师就三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互动式点评。针对梁新怡的报告,着重强调了研究的时间尺度的精准性、地理距离与知识通道的通达性等核心变量的表征在本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从产业结构相似度、产业链/创新链联系度等角度入手深化中国跨境知识溢出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建议。滕堂伟老师指出,王艺晓同学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对象区域又代表性,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说服力;鼓励在基于相关数据库进行研究的同时,对拆迁安置小区的实际居民多做一些实地调查走访,深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增强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滕老师点评指出,张楠翌同学运用泰勒连锁网络模型清晰、系统刻画了航运服务业网络的结构与空间格局,工作量非常饱满,研究较深入,建议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空间格局形成和变化的机理,实证探究“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改变了全球航运服务业网络等重要现实命题。

本次“学术面对面”活动充分展示了学院研究生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相互讨论和启发,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基于中国生动丰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撰稿:陈玉婷、袁荣

摄影:黄静 陈雨婷 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