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上午10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46教室举办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2019级硕士生康译之和孙康分别作题为《长三角地区港口腹地范围演化及其影响机制》和《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报告,学院副经理刘承良教授受邀评议。
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要求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发挥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的作用,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联动发展的格局,更好发挥龙头海港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长三角港口作为世界级港口群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康译之将海港和内河港的腹地范围演化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运用场强模型划分2001年、2008年和2016年长三角主要海港和内河港口的直接腹地范围,分析其演化特征,总结演化最显著的两大龙头港口——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腹地演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宁波港扩张的直接腹地范围正好来自上海港收缩的直接腹地范围。其原因在于上海港进一步扩张的是间接的水水中转腹地,而非直接陆地腹地;相反,宁波港扩张的是直接陆地腹地范围。②两港的港区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不同的腹地演化机制,形成不同类型的港口集团。受水深条件限制的上海港以市场行为为主导,辅以政府行为。港口优势资源集中的宁波港利用各级政府的政策来整合省内港口资源;同时逐步强化市场行为,完善陆港行为链。康译之对此提出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长三角海港的省域一体化,陆港承接海港的部分转运服务,中央政府将更多进出口权限下放至地方政府等政策建议。
刘承良教授肯定了康译之对于港口腹地演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从直接腹地研究转向间接腹地和网络腹地研究,考虑航运组织、轴辐结构,通过质性调查选取和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遥感数据评估港口规模,在使用场强模型时采用吞吐量、占地面积、船舶进出口量等港口相关数据取代社会经济规模数据等进一步完善和突破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的产生突破了本地化的视角,转向“流空间”的视角,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以往研究侧重于产业案例的分析,主要关注国家和城市层面的知识网络,而对科学家等个人层面的网络研究较为缺乏。
孙康以2014—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原始数据,筛选出高被引华人科学家,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之间合著论文的数据构建知识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3个维度,探讨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且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网络特征;②此知识网络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理邻近性作用明显;③高被引华人科学家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科学家自身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呈现负相关关系,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仍然存在,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均对知识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刘承良教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首先肯定了孙康的研究成果,并向在座的员工讲解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系统地研究了高被引华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刘老师提出引入高被引论文研究、采用知识网络+流动网络+成长网络等多模网络相结合、借鉴空间经济学、融合地理因素比较分析、考虑技术邻近性、知识复杂性等建议,鼓励两位同学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突破。
撰稿:胡小梅
摄影: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