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研究生代表侯纯光发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92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人文地理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侯纯光,能够作为毕业生的代表,在这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城区学院全体研究生在此发言,我深感荣幸。本来以为作为全体毕业生的代表,我心里还在想,我的代表性可能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与在座的本科和硕士的学弟学妹们比,作为一个潜心修行的博士生,我来闵行的机会实在是太少,大多活动在中北校区地理馆的3层至5层的空间,我对闵行校区的记忆肯定没有在座的各位毕业生来的那么深刻和那么刻苦铭心。

记得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发表感言时,由于过于感动和感伤,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谢都没有表达出来,所以很珍惜这次发言的机会。首先想表达对城区学院,对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恩和感谢。感恩老师们的教育和培养,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

我来自皖北淮河流域的一个普通农村,学地理的都知道,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使得这里旱涝灾害频发。在国家没有脱贫攻坚之前,我的家乡所在的安徽省利辛县一直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教育资源极其有限,上小学时,每次开学都需要员工从家里自备板凳,课桌是那种长长的,四五个同学挤在一张课桌上。上中学以后,我进入了镇上的寄宿制学校,这时小镇的经济似乎没有发展甚至还倒退了不少,因为这个时候,上课用的桌椅板凳都需要自己花钱购买,十几位同学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

艰苦的环境,在我心中埋下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种子。一路走来,我心无旁骛,信念坚定,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但与在家种地,靠天吃饭的父辈相比,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直至进入华东师大攻读我的博士学位,我的所见、所识、所学都远远超出了那时我能够对未来做出的所有想象。读博四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城区学院的各位老师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为我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机会。各种名师课堂,各类学术讲座,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授着最前沿的科研资讯和最专业的知识。我想正是基于华东师大和城区学院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到放眼全球,观察世界。

我的导师杜德斌教授一直教导我们做研究要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在老师的支持下,20199月,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变化与对地观测中心联合培养,前几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是新奇的。但是,很快在美国的生活发生了变化。2020310日,我所在的密歇根州开始出现病例,当天开始了我在美国长达6个多月的隔离生活。随着美国的疫情越发严重,我所在的城市和学校也开始陆陆续爆发疫情,同时在美国的访问学者也开始爆出有人被感染,甚至去世,我开始陷入焦虑:在这个上至总统下至百姓都对新冠无感的国度,要是感染了怎么办,买不到机票回国怎么办。在最艰难的时刻,是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联系了我们,关心和慰问身处疫情中的海外学子,并为我们发放 “健康包”,让当时身处全球疫情中心的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关怀。同时,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也通过各个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慰问。

2020928日,经过多轮核酸检测和艰难的转机,我顺利登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厦门隔离期间,得知与我同班的飞机上有3人确诊,但万幸自己一切正常。

回头看2020这一年的遭遇,感慨自己亲身经历了近百年来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灾难。但正是这次遭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与集体是紧密相连的,也更加理解了老师的那句话“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小时候写作文经常会引用一句话:“个人如水滴,国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原本认为这只是简单的一句比喻或写作文时的一句遣词造句,此刻才理解它的深刻含义。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只有将个人理想和事业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将自己的人生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才能成倍地放大自我之价值。真心的祝愿伟大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能够更加强大,以更加伟岸的身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我辈将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同学们,引用杜德斌教授的话:在中国崛起之百年大变局中,中国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地理学,所以研习地理学的我们在未来应该可以大有作为,不畏惧未来,不留恋过往,坚定的走向未来,迎接新的挑战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城区: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祝福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每一个毕业生今后的道路能够繁花似锦,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